雄鷹,是一種令人敬畏的動物。
鷹對天空擁有統治權,在人們的心目中,它一直都是強者的代名詞。如果你想像雄鷹一樣翱翔天空,那你就要和群鷹一起飛翔,而不要與燕為伍。
中華上下5000年,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數不盡的文化寶藏,藝術瑰寶,我們道不盡也講不完,其中有遺憾,亦有保留,需要我們后輩去保護,去傳承,弘揚與發展我們國人自己的文化國寶,更像是一種精神,民族的同樣也是世界的。。。
今天就來聊一下,與鷹器文化有關的往事今生。。。
流失海外的戰國貴族酒器
在美國的費利爾美術博物館里收藏著一件鎮館之寶——我國春秋戰國晚期的青銅瑰寶“子乍弄鳥尊”,通高26.5厘米,寬22.8厘米。以鷹為形,尖喙,首與身分體,用榫卯結合,可開合。首飾羽紋、回紋和點紋。頸部飾變形夔紋,內填回紋,肩部飾夔龍紋,背部飾高浮雕羽紋,腹部飾鱗紋和夔紋,足部飾云紋。首背后錯金四字“子乍弄鳥”。
據傳,春秋時期是一個思想大解放時期,有一位特別熱衷于青銅藝術與賞鳥藝術的貴族名叫“子乍”,由于其建立有自己的青銅鑄造作坊,加上酷愛弄鳥,精通造型藝術,便將古代神鳥創造性地作成了器物。
他的藝術明顯有別商、周早期的青銅地位獨尊性、禁嚴性和等級性,一個“弄”字,鮮明地體現出他的思想具有浪漫主義色彩,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鳥形青銅尊的巔峰作品之一。
此器據傳出土于山西太原,根據后來太原金勝村251號墓的出土文物提供的信息,“子乍弄鳥”尊很可能是晉卿趙簡子或趙襄子自用的酒器。后傳,此器被清朝收入皇室,極有可能被乾隆把玩。
據中國文物學家統計,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,大批中國珍貴的文物流失海外,其中,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北京,除了被偷盜而走的眾多珍寶,還有很多寶物葬身火海,這么珍貴的傳世珍品估計就是這樣輾轉飄零到海外的。。。希望有朝一日它能重回到我們祖國的懷抱!
與石雕鷹的緣分
時光飛逝,滄海桑田,我國大師級人物從來不會減少對打造鷹器物的熱愛。
青田石雕大師倪東方
1928年,秋天,在浙江青田出生了一位日后的青田石雕代表性人物,他10歲開始便操刀學藝,在石海藝苑中已刀耕60余個歲月,佳作累累,譽滿藝壇,能巧妙的借用石料中的固有色澤,創作出神形酷肖的藝術神品。
他就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青田石雕代表性傳承人。著名青田石雕藝術家,高級工藝美術師,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——【倪東方】。
現為青田倪東方藝術博物館館藏
在倪大師的眾多作品中就有一件創作于2000年的封門黑作品《昂首雄威》,這也是倪老的得意之作,關于這件作品的創作還有一個故事。
上世紀90年代,封門山出了一大批罕見的多彩封門凍石,等倪老知道去看時,只剩下一些邊角廢料準備5000元打包處理。倪老毫不猶豫全買下,裝了26袋運回“惜石齋”,用水洗凈后,發現有塊十多斤的封門黑,黑中含潤,帶有一塊指頭大小的封門凍,這點青凍正是石中瑰寶。
倪老如獲至寶,在工作室反復琢磨構思。許多人勸他鋸成印石賣個好價錢,他總是笑而不答。不知不覺8年過去了,倪老對這點指頭大的封門凍一直魂牽夢繞。
2000年早春的一個深夜,倪老睡不著,躺在沙發上突然想起了老鷹嘴,不禁心頭暗喜。半年多后,這件因色取俏的經典青田石雕名作誕生了。倪老感嘆道:“靜夜思創意,來日動大刀?!?/p>
倪大師接受過民間美術和民間審美觀念的熏陶,然后以文人畫的風格出現,到“晚年變法”藝術更臻于化境。他的創作思想近乎老子之“道,可道,非常道”,超越現存事物,為世人標舉全新之觀念。
他的雕刻“道”出石頭神秘的本質:“可道”出:石頭可言說的部分;又“常道”出:石頭不能言說的部分。是完全以“石之道”傳達了世人那種能感受卻說不來的神秘,創造出天地間奇妙的詩篇。
如今,在諸位青田石雕大師的通力支持下,東堡山華僑文博生態城博物館集群的第一棒——石雕博物館,即將拔地而起,博物館依山而建,宛如一只蓄勢待發佇立在東堡山的展翅神鷹,屆時館內的獨有設計與館藏精品看官們當然不能錯過,在這里小編先賣個關子,需要看官們以后自己去品味啦!